■马献珍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我再次来到陕西、内蒙交界处毛乌素沙漠,放眼望去,覆盖沙丘无边际的植被已经呈现了姜黄,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绚丽多彩的国画展现在眼前。
在这里,生长着一种被誉为固沙“功臣”、为“绿色”贡献最大的植物——沙柳,沙柳的枝条多呈紫红色、黄色,尤其深秋的沙柳,颜值显得更加鲜艳。
从表面上很难看出来,在这大片大片绿黄相容的沙柳下面,铺设有纵横交错总长度3000多公里粗细不同的输气管道,国内十大气田之一的大牛地气田诞生在这里。气田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向大华北地区供气超过310亿立方米,可替代燃煤约6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20万吨,相当于近248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贡献。
然而,十几年前,毛乌素沙漠风沙肆虐,当地村民深受其沙害,据说,当年的一座座沙丘都是移动的,一夜之间就把生长的庄稼吞噬,把房屋覆盖,在这里,谈“沙”色变不足为奇。
华北采气人在奉献能源的同时,积极推进建设绿色油气田,在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沙柳与大气田共同发展壮大,和谐相处,沙海已变成了“绿洲”。
沙柳对营养要求极低,再贫瘠如洗的沙地,再板结如铁的盐碱地,再缺水再缺肥……都阻碍不了沙柳的生存。沙柳的根系发达,深达10~20米,不但牢牢地守护着沙漠,防止沙害,沙柳的枝条还可以用来造纸、当作牛羊饲料、在沙漠中用于铺路等,为社会奉献价值。
采气员工为守护碧水蓝天,同样具有这样的品质:与大漠作伴,他们须面临寂寞之苦;常年户外作业,他们须战酷暑斗严寒,这些都是沙柳精神的重要表现。
早在2002年,一群群拓荒者开始进驻毛乌素沙漠,荒漠中竖起一座座井架。井架是我们前行重要的标志物,记得有一次,早上从榆林出发前往井队,临近中午看到了井架,马上就要赶到井队,此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狂风飞舞,漫天黄沙,天昏地暗,能见度仅有十几米,井架看不到了,辨不清前进的方向,司机只能停在原地,等几个小时沙尘暴过后,我们继续前行,天黑才赶到井队。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华北找气人坚强地安营扎寨,从事着寻找绿色能源的大业。
毛乌素沙漠,地表植被很少,只有沙柳这种植被在顽强地存活。地下的天然气也像地表的植被一样贫瘠,天然气储存在致密的砂岩层,被喻为“磨刀石”,开采难度大。地层古老又坚硬,钻成一口普通的直井,需要半年时间,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加之单口井的气产量相对较低,所生产的天然气成本居高不下,要把这里的天然气开发出来产生效益,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尽管困难重重,华北人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终于在2003年,他成功探索出快速钻井的技术,单口井的钻井周期压缩了2/3,使得单支钻井队伍一年施工10口井成为现实,气田有效开发才初步有了希望。
在采气环节,气井因发生冻堵,几乎是靠人力不间断进行解冻堵作业来维持天然气生产。为攻克气田开发中这一瓶颈难题,技术人员经常深夜守在井场,历经两个冬季的反复试验,终于验证出一套用甲醇防气井冻堵的系统方法,并于2005年在气田推广应用。同时也建起了甲醇净化厂,注入冻堵气井中的甲醇返出后,通过净化,可以将98%以上的甲醇回收再利用,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了环保风险。
也就是在当年,气田正式拉开大开发序幕,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向北京供气,当年建成了第一个10亿立方米产能,为北京奥运会贡献了绿色能源。
随着气田含气较高的气层逐步被开采,剩余的气层越来越差,如何将占气田2/3的差气层开发出来,成为摆在华北人面前一道难题。 2007年,运用水平井开发贫瘠的低产气层获得成功,实现了单井产量高于直井5倍以上的目标。之后几年,水平井技术越来越成熟,钻井周期也由原来的100多天,逐步压缩至30天,钻井成本节省2/3,充分验证了水平井技术的可行性。2012年,大牛地气田率先在国内全部运用水平井开发,用100口水平井,建成了10亿立方米产能,相比直井建第一个10亿立方米产能,减少200多口井,大幅度节约了占地。
为进一步节省土地资源,自2012年,他们推广应用水平井井组,就是在一个平台上施工2~4口以上水平井。至2016年底,气田已累计施工水平井井组96口,节约征地1032亩。并实施了我国陆上首个“六井式”水平井井组,6口水平井共用一个平台。由于气井集中,在地面上修一条道路、建一条输气管线、建一座集气站即可满足产气需要。
5年来,华北人把环保当成自己的大事严格要求,自2013年以来,他们探索一种“泥浆不落地技术”,取代了石油行业使用几十年的“泥浆池”,钻井施工结束,现场不留下任何废弃物。
华北人在向国家奉献能源的同时,不忘惠及地方经济建设。来到杭锦旗一户蒙古族人家,一家老少7口人,住上了漂亮的单元楼房,用上了大牛地生产的天然气,老汉高兴地说:“往年烧煤煮饭,又脏又麻烦,一年要花费1000 多元,现在我们用天然气,一年也就几百元,洗澡也方便。”气田内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柏油公路,小壕兔乡也因采气人的进驻华丽转身为富余乡镇。采气人每年都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投资用于支持植树造林2000多亩, 气田基地通往小壕兔乡的公路两旁栽满了沙柳与松柏树。气田环保队员把我们带到气井现场,这里除了看到井口上的“采气树”外,看不到钻井施工痕迹,环保队员说:“我们在现场种植有沙柳、花草,确保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穿梭在前往采气站的小路上,偶尔有野兔横穿马路;路边沙柳丛中一只野鸡带着一群鸡宝宝在悠闲地寻食。同行的采气人说,随着沙漠被绿色植被覆盖,这些野生动物也在不断增多,还能看到成群的遗鸥在积水的洼地戏水。来到采气站,小燕子也在值班室垒巢筑窝,飞进飞出、叽叽喳喳,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簇簇“形如烈焰、生生不息”的沙柳紧紧拥抱着一座座沙丘,绿色海洋与大气田共生共荣。采气人为社会奉献清洁能源交上了满意答卷,创造出了享誉全国的大牛地奇迹,使一个边际气田实现了效益开发、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