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

 

■王越

一直在北方几个城市转悠,对成都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中学的地理课本,停留在巴蜀之地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号称“天府之国”阶段。乃至后来听到别人津津乐道“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时候,我笑笑不说话,但心里总是有所怀疑。那种感觉就像《鹿鼎记》中的海大富:“‘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又到底如何英雄了得,江湖上竟有偌大名头?

偶然有机会真的踏上了成都这片土地,走在成都的街头,那种感觉和北方城市完全不一样。空气中带点湿润,吸入肺里感觉整个人都舒畅了不少。地面远没有北方那么多灰,树木长得也更为繁茂,不像北方的树长得规规矩矩的,颇有点汪洋恣睢的感觉。路上的行人衣着时尚度明显要高一些,透露着南方人特有的精致。皮肤也看着比我工作城市的人要好,我想可能是盆地内部阴雨天气多,更湿润的空气与更少的阳光滋养了皮肤吧。

去了趟游人必去的锦里和宽窄巷子。锦里以仿古建筑为主,铺着颇有年代感的青石板,两旁是白墙灰瓦的明末清初川西民居风格建筑,浓浓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走在里头仿佛穿越了一样,脑海中不禁浮现了古人在其中劳作、生息的场景。走到深处,有一个小池塘,池上小拱桥,两边亭台楼阁匠心搭配,有一种江南园林般的美感。宽窄巷子里面则有各种老成都风俗的展示,展现了明清和近代成都市民真实生活状态。尤其有一项特殊的服务——“采耳”,商家小哥戴着头灯,拿着耳扒子、鹅毛棒、棉花棒等各种专业工具,在顾客耳边捣鼓,而顾客则眯着眼睛,一脸销魂的舒服享受。我是不敢体验,总有种莫名的担忧,万一他手抖把鼓膜戳破了呢。和朋友在临街二楼一个古色古香的茶楼里要了壶茶水,嗑着瓜子坐着聊天,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游人,店铺外面迎风招展的酒幌子,在茶香氤氲中“又得浮生半日闲”。

来成都,美食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这边连普通的一条小巷子里面到处都是小吃店。在老家,经常是找好吃的地方找不到,这里却是美食店不断跳入你的眼帘,你想躲也躲不开。我以前在北方吃火锅一向是蘸芝麻酱料的,还以为这才是主流的吃法。后来有一次看到曾经在四川读书的朋友蘸的香油碗,我心里嘀咕:这油腻腻的咋吃啊。这次,我们去了一家著名的火锅店,专门点了油碗,我一蘸,一下迷恋上了这种味道,“从此芝麻酱是路人”。朋友还带我们吃了厕所串串、麻辣兔肉、三大炮等特色小吃,一趟下来,是彻底被这里的美食征服,觉得曾经吃那些饭菜仅能充饥。

作为一个来自西北干旱之地的北方人,在体验到这里的环境、美食、市容之后,方知“少不入蜀,老不出川”不虚,成都,果然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信息来源: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