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
车子在纪念馆前缓缓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幽静肃穆的广场,广场上的红旗雕塑红得耀眼、红得热烈。我禁不住地默默问自己:那些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英烈们就埋在这儿吗?
当我走进馆内,眼前二百多位将军的铜制雕像,瞬间把我拉进了厚重的历史中:他们一个个身经百战为国尽忠,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展馆内陈列的一张张黑白照片:爆炸的火焰,倒塌的房屋,逃难的百姓,死伤的英烈,让我不由得哆嗦,心也跟着隐隐作痛!然而这些并没有吓倒我们的战士,没有击垮他们的信心,他们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建立新中国的使命和责任,他们奋勇杀敌、浴血抗战,他们坚定的眼神,勇猛的厮杀,仿佛让我听到了同胞们坚强的呐喊:“还我山河、还我家园”,仿佛让我看到了他们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让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大地。
静静地看着一幅幅惨绝人寰的图片和一架架歹毒恐怖的刑讯用具,想到英烈们为了解救国家于水火,一批批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奏响了一曲悲壮而又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之歌,我由衷地钦佩!他们的壮举是五千年文明史积淀的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文化底蕴,由此而迸发出的超强生命力,驰骋在世界民族之原英勇无敌,所向披靡,许世友将军就是这千千万万英烈的典型代表。
展馆外的将军广场,立着的正是许将军的雕像,一面鲜艳的红旗,一座不朽的丰碑,寄托了亿万人民对他的无尽怀念和绵绵哀思,以将军为首的先烈们留给我们的信念和精神,早已注入我们的血脉,伴随我们成长。
讲解员颤抖着讲解:将军故居有条小路,被称为“孝母路”。那是因为1958年的秋天,已是南京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的许将军借着到大别山检查军备的机会,向中央军委请假,就近回家探视母亲。夕阳中,远远的山道上,将军看见母亲正背着一捆柴草蹒跚着向山下走来。将军快步向前,来到母亲身旁,就地跪下,喊了声:“娘,不孝的儿子回来看您了。”这一声娘,这一次探望,距离上次分别整整九年。“孝母路”的旁边,立着一块碑,上面刻着一首小诗:“中华文明古,百善孝为先。徘徊孝母路,几人称坦然?”此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孝大义如钢铁般的汉子在夕阳中跪拜母亲的身影, 不禁泪流满面。
望着广场上将军的塑像, 威猛、庄严,环视着郁郁苍苍的群山,心中不胜感慨:“巍巍青山埋忠骨,悠悠碧水伴孝魂。”将军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赤诚和忠孝,像将军这样忠孝两全的崇高品行,永远都是我们推崇学习的榜样,他和他的情怀将永远深受世人敬仰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