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碗面

■罗曦

虽然河南紧邻湖北,虽然高铁可以将郑州和武汉450千米的地理距离缩减为2小时的时间间隔,但身为湖北人的我却时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怀。每天穿行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天也在找寻着唯一和家乡有连接的地方:那就是郑州的热干面店。

相较刀削面之于山西,烩面之于河南,热干面对湖北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种小吃,更不是一种早点,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其味令人萦绕,其情难以释怀。无论是在异地求学,还是在他乡工作,我始终找不到有家乡味道的热干面:要么不是碱面、要么芝麻酱太稀、要么面条没有硬芯。更离奇的是在青岛,热干面里面的芝麻酱居然替换为卤子酱,吃得我是哭笑不得。我想,我所在意的可能不是热干面上放的是豆芽还是萝卜丁,而是在意它具象出来的仪式感;而我所怀恋的可能也不是这面佐料的讲究,其实是儿时的美好童真。

记得小时候,物价比较低,热干面才一块钱就能吃得很饱。每天早上上学路过路边的小摊,点完热干面后,只见师傅娴熟地抓起一把面,放入长柄笊篱兜着,在满满沸水的大锅里烫一下后立即捞起,然后问一句要不要辣之类的话,撒上葱花、盐、醋、胡椒粉等各色调料,配以辣萝卜丁,最后加上香浓的黑芝麻酱。那时候加酱后一般还要兑点汤水,这就要注意分寸了。汤水放少了,酱难得化开,面搅成一团,难以下口;汤水儿多了,芝麻酱的香气全无,面条倒是好搅了,可吃着嘴里味同嚼蜡,实在是暴殄天物。另外等真正入口前还有一下必备技能:“拌”。这个动作的秘门要领在于一个成语,雨露均沾。最好是让芝麻酱、香油、醋、咸菜等均匀地沾在每根劲道的面条上,搅得面条错综交织,搅得香气扑面而来,才算大功告成。就像这样,每次我吃完都暖烘烘的,再一路小跑着上学,整个早晨都有了精神。

今年五一过节回家没顾上路途的辛苦,心中念念那碗儿时的热干面,起了个大早直奔早点摊。到了一看,发现五块钱一碗了,好在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吃得我流连忘返。所谓“脾胃连土地,五谷通人情”,虽说烩面、刀削面、担担面这些中华名面都挺好吃,但怀恋的味道还是只寄托给了热干面。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乡愁了吧!

信息来源: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