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姐结识,屈指算来已有20多年了。说起和陈姐的交往,仿佛是以时间为轴画了一个圆。
1991年,我毕业后来到了四物,认识了陈姐。陈姐是“油二代”,当时在宣传科工作。我常常写一些小稿子,从野外工区寄给她,经她编辑后发给局报社。我偶尔回来找她领稿费,看见她正拿着笔在报纸上圈出一篇篇四物人发表的文章。多年后,我正如她一样,经常用笔在报纸上圈出研究院人发表的文章。
陈姐的笔名叫陈默,当时已经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她创作的一篇小小说《枪声》,很有新意和味道,我读了好几遍,琢磨了很久。在大院碰见时,她曾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谈新闻通讯的写作经验;年底有局报的编辑来四物出差,她也请编辑老师给我讲一些写作方法,希望我能进一步写出好的作品。
时隔6年,我从野外调到了计算所做地震资料处理。因为接手的是新工作,有很多技术急需掌握,再无暇写稿子了,沉下心来一门心思学专业。每天忙忙碌碌,有几次在办公楼门口碰见陈姐,也只是匆匆忙忙打声招呼,她问我:“忙什么呢?”我挥挥手里的笔记本,回答:“学专业。”她点点头,笑着说:“学专业好!”
之后,我渐渐适应了新工作。在从事专业技术的17年间,利用闲暇时间,我还会写些小文章自行投给编辑,因为这时陈姐已经调离四物,去了塔里木和川东北,之后来到了局新闻中心担任编辑。
时间流逝。2010年,我从四物调到了研究院,后来到院党群部从事宣传工作。2013年在局新闻中心进行调训时,我被安排跟着陈姐学习编辑《华北石油》第3版。这期间,陈姐已经是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了新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近百篇获全国、省级新闻和文学奖。在她从事石油新闻的30年间,足迹踏遍了江汉江苏中原鄂尔多斯塔里木川东北等油气勘探工区,经历了戈壁荒漠、飞沙走石的洗礼,并出版了纪实散文集《山野人生》、石油通讯集《荒原行走》两本书。
今年5月,我来到局新闻中心进行挂职锻炼,和陈姐有了更多的交流。此时,她已将生活过得像诗一样:平凡的生活细节,被她用笔轻松地描述成诗意的文字;散谈中引经据典,富有哲理。她说,作为石油记者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了解行业里各种各样的人生。认识了这些人,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自然而然地就去写了。在写的过程中,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提升。心灵,也得以升华。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灵感,激励你想写的冲动,那就一定能写得好,写得出彩。有了这样的冲动,写作就因蜕变成心灵的碰撞而获得精神享受。”陈姐深有感触地说。
陈姐从在野外技工班放线开始,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十年间,她用笔真实地记录下了石油勘探人员在荒野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作为《中国石化报》特约专栏记者,在写《山野人生》系列报道的那段日子里,日记中许许多多身边人的感人事,仿佛又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都成了写作的素材。
她每天都写到很晚,双休日更是如此。“你必须逼着自己去做,如果总是等以后有空了再说,那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而且要坚持,只有坚持走下去,才能走向成功。”她说,“发现善行,感动自己,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我扪心自问,由于种种原因,我在前行的路上绕了一个圈。但不管怎样,我想:只要心中有梦想,生活就不缺乏滋味。心灵,终会因写作而升华。(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