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灯

■刘芳序

夜是黑暗的,它让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我们难以辩清方向,于是亟待光明指引的我们创造了“灯”,使之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不会迷航。

引 航

2016年,26岁的我依旧保持着晚上跑步的习惯,某日,从前和我一起运动的两位同事都已休假,我便独自踏上了奔跑的道路。也许是运动的激情过于强烈,又或者是那个永远都没有尽头的前方太让我着迷,奔跑中的我越来越起劲,早已忘记了返回宿舍这件事。悄然降临的夜色渐渐将我包围和笼罩,但执着前进的我直到我奔跑到身体的极限时才将这一切的变化全部察觉。环顾四周,稀少而昏暗的路灯让这深沉的夜色更多了几分凄冷,而我则脚步匆匆的开始了新一轮的跑步,只是这一轮的跑步似乎带有些许求生的本能。

迷茫、恐慌、无助,我一面向不时出现的路人打听回单位的路,一面又经历着走错路重新找路的艰辛,我开始后悔自信二十分钟即可回宿舍而没带手机导航的自负。不知又过了多久,在陌生和黑暗中行进的我突然感到身后一道亮光直射而来,前方原本漆黑的道路的一切立刻变得清晰,那是一辆卡车在用前灯探路。我一面有些冒险和冒犯的“挡”在卡车前面,一面回头向驾驶员作出了感谢的手势。令我颇为意外的是,驾驶员始终没有鸣笛驱逐挡路的我,也没有从我身旁超车,在接近一千米的道路上,我身后的卡车一直用前灯为我照亮前方,直到我看清了一条马路之隔的宿舍楼、主动离开了那片“光明的区域”。

慰 藉

自从妻子在图书馆工作以来,在图书馆阅读学习并不时与巡查场馆、整理书籍妻子相视一笑就成为了我休假回家最大的快乐。晚上十点,图书馆准时播放起悠扬的萨克斯曲《回家》,并传来声音甜美的广播通知“图书馆服务时间已到,欢迎您下次光临”,妻子则会嘱咐我从正门出口出去,在员工出口等她下班。

“希望小区门口的红旗超市没有关门,我们可以买点明天的早餐……”在回家的地铁上,妻子又像往常一样在默默地祈祷,“放心吧,一会我全部听你指挥。”面对妻子的担忧,我给出了最积极的回答和响应。“快跑!”下了地铁,妻子用最简洁的两个字向我发出了行动的命令,我一面提着妻子的饭盒、让她全力冲刺,一面以最快的速度紧跟她身后。

“飞”出地铁口,我们第一时间把目光聚焦到了三十米之外的红旗超市,只见两扇大门依旧敞开着,面积并不算大的小超市被明亮的白炽灯照射的分外引人注目。“还好跑得快”妻子用一个深呼吸平复了自己的气喘吁吁,而后拉起我的手笑呵呵的走进了超市的大门。

“美女,你们下班了啊”,店员用醇厚的四川乡音欢迎着我们这两个熟客。妻子一面和眼前的这位大姐点头示意,一面拉着我去挑选水果、面包等一众好物。

“每次都是给你们结完账就准备下班了”收银员一面让我刷脸支付一面和妻子笑语盈盈的交谈。

“等这个超市下班了,就要去很远的那个超市买东西了,所以要回家的时候要跑快点。”走出超市,妻子的语气中满是庆幸。

“以前只听说过深夜食堂,现在居然还有给你这种夜班族准备的深夜超市,至少会让我在外地上班的时候多一点安心。”我牵着妻子的手一起往小区走去。

我悄悄地回头看去,超市的灯光已然熄灭,两位值班的大姐正锁上大门,准备回家。

有人的地方灯就会被点亮,灯点亮的地方就会有人追随和向往,灯火是人性最直接的生发和最鲜明指引,人之所以创造灯就是为了在黑暗与恍惚中看清自己的坐标,然后明白自己去往何处。


信息来源: 
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