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原监督中心质检站(环境监测站)并入工程院实验中心一体化运行,目前的实验中心具备地质、钻完井液、储层改造工作液、采油气化学、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六大专业,员工数量占工程院总人数三分之一。一体化运行以来,实验中心党支部就如何做强实验技术,确保测试质量;如何做好实验支撑,及时服务现场;如何科技降本增效,实现自负盈亏,展开多次研讨。该支部从抓党员群众思想引领入手,到抓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再抓两地员工凝心聚力,全力向致密低渗油气开发标杆实验室建设奋进。
“三心文化”筑牢思想根基
实验中心党支部形成了初心、实心、雄心的“三心文化”,统一思想,提升队伍战斗力和执行力。
教育讲初心。每月主题党日给党员过政治生日是必备环节,宣读入党誓词,赠送政治生日卡,发表“守初心、担使命”感言,让党员本身强化身份意识,其他同志也受到情怀感染。钉钉群每周推送英雄烈士事迹,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谈感想,领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进行传承石油精神,学习先进人物研讨,从感人事迹中寻找奋斗初心。
苦干讲实心。立足重点工作,建立党员责任区,成立地质岩心分析、入井材料检测、设备动用保障三支党员突击队,建立重点实验室建设、一体化运行、资质认可复审三个党员攻坚小组,压实责任,急难险重党员干部先行,党员带动群众,号召大家苦干实干。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实现了扭亏创效,年年盈利。
创业讲雄心。党支部立足打响华北实验品牌,制定了“建立勘探开发标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组织党员献计献策,深挖潜力,确立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外部业务拓展等阶段目标。通过动员宣讲、使命感教育、分解任务,激发党员创业雄心。近年来,实验中心自主研发成果15项,其中10项实现转化、推广,为公司提质增效降本逾千万元。同时,与多家高校及兄弟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外部创收、技术研发、产品转化,为创新创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大举措”提升技术实力
实验中心党支部一手抓设备动用,一手抓人员素质,通过领导承包、外培内训、技能竞赛“三大举措”,全面提升设备动用率和全员能力。
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264台套,原值0.7 亿元。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是党支部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唤醒沉睡设备,党支部挂牌督办、中心领导承包重点设备,制定设备动用计划, 落实责任人推进。近两年,七台大型设备逐步投入生产,其中酸盐反应仪实现外部创收75万元。
实验中心党支部制定了“实验人员系统性素质提升工程”,以中心内部培训学习为主,组织8名主任师、副主任师、技术骨干系统地开展地质工程实验研究、质量计量、设备、HSSE管理等不同专题讲座,提升基础能力;组织青年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研讨,开展“师带徒”,传技术传经验传精神。以外部培训为辅, 利用实验框架协议和科研项目合作,以院校短训、外部交流等方式,培养创新型实验人才。 同时,连续四年开展技能竞赛,“理论+实操”结合,各专业口交叉,全流程考核,实现“关键仪器人人能操作,关键岗位人人能顶上”。
“三个关注”加强团队融合
实验中心党支部坚持以员工思想动态调研为切入点,结合谈心谈话、入户走访、工会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关注思想动态、关注小事难事、关注一线员工,着力打造和谐幸福的工作氛围。
“业务面广,产值压力大,安全任务重一直是困扰员工的三大问题。”支部结合工作实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全员思想动态调研,了解员工对待市场化运行进程、个人职业诉求、支部建设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统一归纳,集中处理,定期反馈。让员工发挥主人翁精神,献计献策,帮助中心更好发展。
在老局办公,领取办公物资不便,单身职工生病住院,家人不在无法照顾……群众的难事就是支部的心事。党支部成立“阳光小队”,帮助清洗工作服、运送办公物资、升级办公软件、照顾住院员工等等,为群众办实事,解群众烦心事,做群众暖心事。
郑州实验室和首站实验室分隔两地,人员互动少,首站实验人员初入工程院存在管理、文化差异。支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联动,根据来郑出差党员时间安排组织活动,安排体育爱好者赴郑参加院运动会,帮助首站员工进行差旅报销。针对现场人员不足,支部制定现场值班制度,协调技术人员奔赴一线。半年来,“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的思想深入人心,原来的两支队伍渐渐形成合力,向着“1+1>2”的目标努力迈进。(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