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 一次经历与一篇作品
新乡社区 刘世静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的人。在我们石油大军中,有一批看似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在生存与死亡、平安与危险、享乐与煎熬的关头,总是把艰难险阻留给自己,用行动为党旗添彩,激励和团结广大石油职工,开拓奋进,共创辉煌。
退休前,我在华北石油局第四物探大队担任宣传工作。九十年代夏日,我奉命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深入四四六队工地采写新闻稿件,在万古荒漠,我和分队职工共同生活了一些日子。
职工们是居无定所的,天当被子地当床,大家过着卷席筒式的生活,流动吃住在测线上。施工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更苦的是生活无保障。粮食、蔬菜、饮用水靠生活车往返三四天才能运到工地,缺粮、断菜、少水时而发生。遇到这些情况干部职工们就要忍饥受渴。
我在四四六队采访时,就亲历了一次,给养车迟迟没到工地,眼看就要断炊了,炊事班只好把仅有的一点大米熬成稀粥给大伙吃,仅剩下的一点点老咸菜蒜苔很金贵的分给职工吃。分队职工在工地只有一个饭碗,打了一天的井、放了一天炮的一个个正当年的小伙子,要喝上三四碗稀粥才能哄住肚子。我目睹了小伙子们一边排队,一边哧留哧留地喝稀粥,心里一阵阵酸楚。我还看到了指导员胡崇伦、队长孙军生、还有分队的党员们,为了不跟队员们争饭、自觉地远离排队打饭的人群,他们无声地站在大老远、先让职工灌饱,才向炊事员递上饭碗,饭锅很快见了底,有的连点稀粥也没吃上,就这样,党员们束束腰带,照样跟着大伙儿上工地干活。这一幕动人的镜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回到新乡洪门基地后,我根据上述经历,创作了短篇小说“脊梁 ”小说开篇写了党员与非党员分餐分宿已经四天了,从表面说是党员集中到另一处进行组织活动,其实是因为测线储粮不多,以指导员大老杨为首的共产党员便搞“特殊“,把白米饭分给非党员吃,而自己却躲在一边吃“胡杨叶面糊糊”,当非党员群众知道真相后,谁也不动白米饭,毅然押着送饭车,返回党员驻地,“个个挺胸昂首,步履坚定,奔赴庄严的庆典”…
小说“脊梁” 先后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受到江苏省著名作家高风同志好评,中国地质矿产报两次发表,称赞小说塑造的大老杨他们在困难面前勇于作出牺牲,吃苦在先的党员,是我们队伍中的“脊梁”,小说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是挺拔的、壮伟的。
该小说荣获江苏省文学作品优秀奖,华北石油局文学作品一等奖。
工地午餐
图为作者(右)在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