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有良策 “节”有新招

 

来自采油一厂系列报道 采油管理一区

 

 

 

年初以来,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围绕“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主线,通过采取“错峰填谷”、提高设备“健康指数”、推行“五小”创新成果等措施,深挖内潜,开源节流,节支降耗,从降本增效、节支降耗中捞出“真金白银”,截止日前,累计节约各项成本30余万元。

巧用“错峰填谷”,开源节流

“今年,在用电成本压缩20%的情况下,我们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巧妙实施‘错峰填谷’的用电措施,合理调整间抽油井的工作制度,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降低用电成本。”该区经理王克洋说。

通过开展机采、集输、注水、电网、加热五大系统能耗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管理流程,不断完善节能工作管理办法,把生产能耗统计,节能指标控制,节能技术及节能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节能规划及节能标准的制定,重点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都纳入了程序化、制度化、正规化的管理中。

经研究,地方供电部门采取阶梯式收费,将全天24小时按用电负荷高低划分为尖段、峰段、平段、谷段四个时段, 并以不同电价计收电费的计价, 夜间用电费用较白天可降低63%。组织技术人员对辖区85口开抽井采用持续计量+功图+液面跟踪+含水跟踪的方法,准确掌握油井的产液、产油、含水规律,通过分析相关数据与“提液单耗”的关系,合理调整了25口间抽油井为电费成本较低的“谷段”生产。调整后,每日节电1150度,截止目前,已节约电费成本5.8万元。

 提高“健康指数”,节支降耗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运转效率,也能有效节约成本支出。”王克洋说。

牢固树立“能修的决不换新的、能自己维修的决不返厂”的降本理念,建立“户籍式”设备管理模式,对现场运行的85台抽油机、3台注水泵、8台空气源热泵机组等设备,逐一排查,详细记录工作制度、生产参数和修保情况,掌握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环节和周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对问题设备及时故障排除。设备综合完好率较上年年同期的99.15%提高到99.32%

“这样既提高员工的动手能力,又减少了设备采购成本。”王克洋说。在做好生产设备维护保养的同时,不忘自主维修挖潜,积极倡导班组一线员工结合生产实际,通过旧设备修复、废机械改造、零部件重组等方式,最大限度的节约设备耗材。截至日前,共计自主保养电磁加热器2台次,安装空气源热泵1台次,维修燃气发电机2台次、隔膜泵4台次,累计节约费用1万余元。

推行“五小”, 深挖内潜

“年初以来,我们有3项‘五小’创新成果应用到了生产现场,实现直接降本增效达20余万元。很多成果有效降低了生产现场的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间接效益也十分可观。”王克洋说。

该区以“王克洋劳模工作室”为依托,新编制“五小”成果节能降耗经济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实现了从创新成果数量、科技含量、生产效益、推广价值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并推行“技术能人牵头+员工参与+线上线下”的新模式,将创新牵头人有思路有方法、一线员工熟悉现场了解问题这两个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加大线上交流、远程交流的力度,提高创新时效。

同时,成立“师徒传帮带”联合创新小组,由技术经验丰富的技改大师、创新能手, 与一线新员工“配对子”,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

创新攻关小组王晓东与注水岗员工刘喜强签订了师徒协议,成为新一年的“第一对”师徒。将闲置塔式抽油机的限位器,维修保养后安装在一号注水站的高架储水罐外,利用罐内浮球受到浮力的原理,实现自动启停补水和无人值守,节约了人工成本;董鹏程与李奇利用红十一增到红一联的主干线,将一号集输站、HH37P4 集输系统内产出水通过隔膜泵输至红一联合站,实施1个月, 远输产出水6887方,节约拉运费用近13万元。(刘新颖)

 

信息来源: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