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随时观察气井“身体状态”,出现异常,指导技术人员进行“医治”——
日前,J30-4-5井积液导致产气下降,采气二厂开发研究所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该井地质条件、压力、井底积液等情况,采取了“气举+泡排”组合工艺,使该井成功复产,日产量恢复至1.5万方。
就在此前,他们对JPH-346井压力、流量、井底积液等参数研究分析,认为该井目前携液效果逐渐变差。制定“气举+泡排+针阀控制”的排采组合复产工艺,使得该井从间开生产成功转为连续生产,日产量由0.5 万方提升至1.2万方,效果良好。
采气二厂开发研究所技术人员能快速“医治”这些“生病”井,得益于他们一直坚持的“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通过对气井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和压力、井下和地面系统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及时有效地指导气井合理开发,促进气藏科学合理开发。
“打个比方,‘动态分析’就像气井的‘医生’,随时观察气井‘身体状态’,出现异常,指导技术人员进行‘医治’,保障气井健康,保持气井产量贡献率。”开发研究所气藏动态室主任张宗辉说道。
随着东胜气田开发的时间的延长,部分气井因地层压力降低携液困难,出现了低压低产、水淹关停等现象,气井稳产压力巨大,有效及时的气井动态分析是保障气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年来,采气二厂技术人员通过持续深化气藏动态监测,为气井科学地开展动态分析研究奠定资料基础。技术人员按照以气藏高效管理为核心制定骨架监测井网,以点带面不断加大各个气藏单元静压、流压、气水样、产气剖面、压恢测试等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气藏动态分析基础数据库,保障动态分析资料录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认识气藏和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如何让“动态分析”服务气井?开发研究所利用“实时跟踪、责任到人、闭环管理”的分析决策管理体系,找出“生病”井的“病因”。针对不同“病因”,按照“开发地质、气藏动态、采气工艺、生产经营”的“四结合”原则,针对性制定技术经济方案,并和生产运行部门进行对接,及时治疗“病井”。(刘鑫 段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