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中心: 精改体制机制提升监督效能

精简机构、压扁管理、主辅分离,做强核心业务、强化技术支撑,打造“管理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党建一流”体制机制,实现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监督工作高效开展——

 

 

31日,两辆大卡车缓缓驶入伊旗基地。车上满满当当的,载着的是监督中心分别从首站、杭锦旗两个基地搬迁过来的办公机具和物资设备。随着这些机具和设备一样一样上楼“落地落户”,标志着监督中心扁平化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是该中心落实年初工作部署安排,调整生产运行组织方式,精简机构、压扁管理、主辅分离,进一步做强核心业务、强化技术支撑,打造“管理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党建一流”的“四个一流”体制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旨在做到瘦身健体轻装上阵,聚焦主营业务,发挥专业优势,推进“现场管理+技术服务”转型发展,实现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监督工作高效开展。

统一思想:推进监督体制机制改革

“我们要完成压扁管理、精简机构、优化业务等三项任务,突出主业做精做强、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现场管理+技术服务等三个导向,做好安全生产、管理革新、队伍稳定等三项工作,落实好模式创新、流程重构、制度配套等三项措施,实现改革到位不走样、推进有序人心稳、提高员工幸福感等三个目标,达到管理更加高效、人员更加精减、成本更加节约等三个效果。”监督中心主任郑锋在20201230日召开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部署安排会上强调说。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就是要做通“人”的工作,实施运行落实落地也在“人”。为扎实完成这次改革落实任务,监督中心党政领导班子及工会负责人等先后7次深入基层,广泛征集听取广大干部员工意见建议50余条,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班子会、中层干部会专题研讨,共同制定新时期、新形势下监督生产管理工作运行的新模式。

31日,该中心由起初的12个基层单位压减为4个,由“四级”管理模式转换为“两级”,通过成立生产指挥中心、技术信息所,建立统一的生产监管调度平台,实现监督人员的高效调配;通过井长制、专业负责制责任体系转换,全面压实现场监管责任;通过集中内部优势资源,提升现场监督技术服务支撑。同时,修订完善建立了一套管理科学高效、业务优势突出、服务支撑有力的监督业务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心直管监督、直管单井,提升管理效率效能效果。

创新管理:提升现场安全环保质量

按照“管理科学高效、业务优势突出、服务支撑有力”的要求,该中心组织谋划落实管理模式调整、工作机制优化、监督业务梳理、产建服务保障、现场技术支撑等改革重点工作,确保业务上做到事权为纲不推诿,节点上做到工作链条不脱节,纵向上做到管理主线不分叉,横向上做到事务协调不梗阻,把运行方式调整作为模式创新和管理提升的首要任务、主要任务。

他们按照“小机关大管理、小团队大运行”的思路,科学确定了两个机关部门和两个基层单位,尤其是对生产指挥中心和技术信息所的职能定位,明确了工作重心、协作机制、信息沟通等界面和流程,确保新的运行机制高效畅通。按照“综合性、大岗位”的特点,合理确定岗位设置、上岗条件、考核标准、工作模式、责任分工等要求,建立了高效规范的生产组织运行系统。

推行“井长制”模式,把驻井监督作为现场监督第一责任人,体现更多的作业现场管理权、处置权、考核权,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从严监管力度。配套优化HSSE管理机制,修订HSSE管理体系,建立督察机制,加大对监督履职及现场安全环保质量等工作的检查力度,设置督检考机构,以“监督的再监督”促进规范监督、从严监督、主动监督。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功能开发应用,强化远程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在完成生产经营、安全环保年度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安全环保质量等隐患数量下降30%

科技引领:发挥技术支撑服务作用

按照改革既定目标任务,该中心明晰技术信息所的技术属性,结合主体专业发展需要、生产现场应用需要和监督业务管理需要,以“技术管理+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为工作主线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技术工作的“管理+服务”职能发挥。结合技术专业、人员结构和现场服务等特点建立新的技术服务管理模式,改进完善管理机制、工作标准、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技术工作服务生产、服务现场、服务经营的支撑作用。

他们按照整体提升、重点突破的思路,从中心全局、系统管理和技业融合三个层面,统筹规划技术管理、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工作,加大专题项目、内部科研、联合攻关、专利标准、方案审查、技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协同工会、经营等部门,加大对创新成果、“五小”成果、合理化建议等工作的技术提升力度,做到精准发现问题、精细分析问题、精心解决问题。

本着监督业务贴近现场和技术服务贴近实践的优势,他们针对工程监督薄弱环节、专业短板以及发展方向,明确技术方向和契入点,加大新技术应用、技术实践总结、专利论文、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打造专业技术提升平台,营造浓厚科技氛围,提升科技创新成效。强化技术人才“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技术引领、能力辐射、解决现场难题、瓶颈问题等作用,实现设计执行率100%、现场技术服务到位率100%、井下故障复杂时间减少30%以上。(鲁和平)

信息来源: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