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术特长勇闯攻坚关卡

面对新一程攻坚之路,工程院“玩转”“快、高、稳”,将支撑保障做到位——

 

 

“钻井周期缩短15%以上,压裂施工效率提升20%以上,故障复杂时间缩短30%以上,单井产能提高10%,工程降本15%以上”。工程院在结束“百日攻坚”闯关后,持续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中以追求产量效果为标准,紧盯技术与储层地质特征的匹配性和适应性,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之路。

快:钻井技术刷新周期纪录

1116日,J30-4-3四井式小井眼井组最后一口井——J30-4-4井以钻井周期9.19天时长顺利完钻,突破10天大关,刷新了最短钻井周期记录。

在东胜气田,锦30井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储层埋深达到了3400-3600米,是埋深最深的区域。钻井技术研究所通过深化地层认识、迭代优化适应性钻井技术,集成出一套提速储保钻井技术,通过优化应用小井斜三段制井组防碰轨道设计以及低密度防塌储保钻井液体系,合理控制最大井斜降低施工难度,减少进尺降低成本。

技术人员对适合本井组特点的钻井工艺技术,并通过井组内多口井设计应用实施,迭代优化钻井工艺技术,实现钻井指标的不断提升。提速储保钻井技术也为公司在锦30井区天然气持续规模化开发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目前,工程院钻井所在杭锦旗锦30井区开展水平段轨迹精细设计与近钻头控制技术现场试验,J30-9-18井通过轨迹精细设计、实钻地质工程结合调整实钻轨迹大幅提高了砂岩钻遇率与显示砂岩钻遇率,后续将在大牛地气田及柳杨堡气田继续试验应用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 

高:压裂技术突破产量记录

东胜气田作为分公司目前最大规模的上产阵地,工程工艺技术尚达不到“稀井高产”的要求,如何找出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的技术刻不容缓。储层改造工艺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压裂技术,有效的支撑了东胜气田的产能建设。

想要大幅提高单井产能,就要为气藏找“出路”,要在裂缝中做文章。储改所集成应用密切割精细分段多簇压裂、混合水体积压裂、穿层压裂等储层改造关键技术,就好像给裂缝中建造出一个微观立交桥,让天然气可以在桥下堵车的时候选择桥上通行,可以畅通无阻的跑出来。

截止121日,集成应用密切割精细分段多簇压裂、混合水体积压裂、穿层压裂等储层改造关键技术在东胜气田共实施34口井,其中水平井日产气3.22万方/天,相比方案配产提升53.4%,直井日产气1.4万方/天,相比方案配产提升21.8%

与此同时,储层改造技术研究所在积极推广应用差异化多级注入复合酸压技术, 持续攻坚创效期间累计应用的17口井中定向井平均产量1.5万方/天,单井产量较方案提升50%,水平井平均产量4.7万方/, 单井产量较方案提升56.7%

伴随着大牛地气田首个10亿方产能建成15周年,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老井已经进入了低压低产阶段,而这部分老井占比整个工区的85%之多。

由于地层压力降低,引起携液能力不足及地层水中成垢离子析出,导致了近井储层及井筒易产生液堵、垢堵、乳化物堵等现象,严重影响气井产能释放。常规泡排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其连续稳产要求,因此急需攻关一种复合排采工艺破解该瓶颈问题。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采气工艺技术研究所走上了“复合解堵”之路。

针对储层液堵或井筒垢堵、乳化物堵等老井,借助“放喷、气举”等“复合强排”措施排除储层液堵及井筒内的污物,从而改善储层及井筒内流体的过流通道,并在开井后利用“泡排+”工艺辅助下进行排液生产,最终达到提高气井采收率的目的。

截止目前,在大牛地气田共开展7口低压低产老井复合解堵现场试验,平均单井日增气幅度约75%7口井150天累计增气142万立方米,强效助力老井的稳产增产。(赵茜)

 

 

 

信息来源: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