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硫”不再色变

截至目前,采气一厂开井生产的含硫井累计释放产量突破6000万方,科学的管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

“呀!”正在吃早饭的武鑫华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放下碗筷径直冲了出去,留下同桌吃饭的同事们,面面相觑。十分钟后,他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差点忘记拍摄12小时静置照片”。

今年初夏,在气田生产即将进入全面停醇阶段,采气一厂管理二区接到了厂生产技术科、开发研究所全面停醇生产的指令,这让技术人员作了难。采气管理二区有10口硫化氢含量大于100ppm小于1500ppm的含硫井,贡献产量16万方/天,占全区总产量的8%,占全厂目前含硫生产井产量的80%左右。这几口气井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注除硫剂。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气井管理,技术人员发现用醇配除硫剂生产的效果要好于用水配,加入后者的气井堵塞情况明显多于前者,原因是用水配除硫剂会析出一些白色粉末,会加速管线内垢的形成导致堵塞。为此,采气管理二区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展开了药醇配和药水配的对比试验,拍照观察静置后2小时、6小时、12 小时不同时间段的产物变化, 最终用事实争取到了高含硫井依旧可用醇配除硫剂的机会。

大牛地气田含硫井所在的下古气藏垢离子浓度较高,管线结垢客观存在,且堵塞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等,异常坚硬,若不及时处理,管线一旦长时间堵塞只能被迫切割更换。为了防止结垢堵死管线,每天在加注除硫剂的同时,也会关井1-2小时加注解堵剂溶解部分管线内的垢。“即使是短时间的关井对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越冬产量任务紧,需要一方一方地争。”采气管理二区技术主管师姜维说,“生产技术科一直和我们在研究对接,找寻含硫井更加有效的解堵方法。为了取到足量的堵塞物,分析结垢的成分,武鑫华带头前往井口取样,并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查阅药剂成分,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在用的除硫剂呈碱性,会加速管线垢的形成。通过在实验室调整酸碱度,对比成垢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生产技术科立即跟除硫剂厂家联系要求其研发部门对除硫剂的配方进行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0月底,酸性除硫剂研制成功,随即展开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注酸性除硫剂后, 多天未关井加注解堵剂,气井生产依然顺畅。目前,该酸性除硫剂已推广至三口中高含硫井,生产情况均好于预期。

“我们区的含硫井主要集中在28号集气站,5口含硫井的日产量10万方,占到了全站产量的44%。”采气管理二区经理温宏刚介绍道,“含硫井刚接进站的时候,员工有一点‘恐’硫情绪,多亏了站长郭洪昌。”

“虽然经过了厂、队、站三级系统的培训,我们对硫化氢的防护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要面对的时候,员工还是有顾虑的。消除顾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我亲自上!”郭洪昌说。

“刚投产时,每两小时就要监测一次硫化氢浓度,每次都是站长背着空气呼吸器、穿着防护服亲自操作,一点一点地指导在旁边观摩的我们。夜班的时候,郭站长也整宿陪着我们,嘱咐我们注意细节,那几天他都没怎么合过眼。”回想起含硫井投产运行的那几天,28号站员工李景龙说。

资源企业的生命在产量,没有产量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在实现大牛地硬稳产的过程中需要含硫井产能的释放,下古气藏便是大牛地气田下步产量接替的重要阵地。目前的含硫井生产虽不成规模,但却是实验基础数据录取的关键,对含硫气井的除硫技术、地面工艺、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为下古气藏的开发提供有效支撑。

郭洪昌作为一站之长,也是部分中高含硫气井的直接管理者深知肩头责任之重。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闲暇之余,他喜欢去井上走一走,看看井口的油套压、井口流程、管线走向以及管线的高低起伏情况。“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快速地处理我的气井。”郭洪昌说。也正是因为他的烂熟于心,在某井发生堵塞时,郭洪昌向技术组建言献策,协助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堵点位置,为有效处理气井争取了时间。

“随着科学的生产运行和经验的积累,我们不再谈‘硫’色变。截至目前,开井生产的含硫井累计释放产量突破6000万方,助力了‘奋战150天,确保油气全超产’行动目标的实现。”生产技术科副科长杨俊说。(贾春晓)

 

信息来源: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