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有“坚守”

 

疫情就是一面镜子,它把职工对企业的热爱,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疫情就是一面镜子,它把职工对企业的热爱,完整地反映了出来。”73, 采油一厂严飞在整理“百日攻坚创效”的材料,感慨地说道。红河、泾河油田职工坚守阵地的情形浮现在眼前。

井场见亲人未语泪先流

周建忠是采油二区的一名现场工人,疫情发生后,就把他关在了山头的井场。附近的村庄人人自危,村里的人不出去,外边的人甭想进来。平时在井场驻扎的周建忠,有时候可以通过村庄解决食物问题,如今这条路没有了,眼看着冰箱里吃的东西逐日减少,周围因为道路设卡看不到人,一种悲凉情绪在心头上弥漫。在二区驻地的经理耿惠平心里面十分焦急。周建忠已经半个月没有回来了,怎么说,也得上山看看,一是送点粮食,二是看看生产是否正常。平常只用一个小时的路程,因为要与路上设卡处交涉,足足走了5个小时。

经过辗转周折,终于来到井场,周建忠看到了久别的亲人,话还没有说出来,眼泪已经汪汪地流了下来。此情此景让耿惠平颇为感动,他决定带周建忠回驻地休息。在对现场安排好之后,把周建忠带回驻地,特意要求周建忠休息三天。

一个人的战斗

康永尚是红河油田一区的一名班组长,平时他坚守的一个集输系统四口井需要四个人,但是疫情期间人手严重不足, 康永尚只得肩负起平时四个人的工作量。四个井场相距较远, 最远的有5公里,那只是个直线距离,真要到达那个井场,还得翻山越沟,没有半天时间到不了。再加上疫情期间油液拉运不及时,采集出来的油液要现场加热脱水,这些现实情况把康永尚逼得团团转。他把每个井场的出油量事先盘算好, 用储水罐子代油罐子客串进去,减少了井场生产的压力。但这还不行,细心的他对每个井场进行峰谷管理,这口井的油液快满罐了,就及时赶到,等处理完后,再转战其他井场。这样循环往复,那个井场有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被储油罐逼得团团转的还有一区的刘喜强。刘喜强所处的井场是红河油田的初始地,历史意义不凡。因为疫情,这个平时三个人值班的地方,此时也只有他一个人。春节之后,大雪封山,拉油的车来得不及时,储油罐里的油液快要满罐,生产废水也没有地方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刘喜强把平时一个罐还有三十公分到顶就可以完事大吉,现在是不到最后一公分绝不收兵,由此,减缓了液罐倒运压力,保证了生产的进行。生产废水太多,刘喜强灵机一动,将废弃的水池子重新利用起来,接上水龙带子,把废水临时转倒进来, 缓解了一时之急。这个来自铁岭城市的小伙子,患有严重的胃病,平时吃饭很注意。疫情来临,道路设卡,吃饭只得凑合。区领导出于人性化考虑,建议刘喜强不行就关井,但是他没有因为自己为难而放弃坚守,生产一天都没有停顿。

地远心不偏

四区是一个远离大部队,孤悬在正宁的一个群体。去年,他们在油价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开源节流,扭亏为盈,为采油一厂全面脱困贡献了力量,今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成为全厂原油完成的中坚力量。

疫情发生的时候,全区三分之二的人被困到现场,过节期间,他们只能望家兴叹。井场分散,集输程度低,很多职工都是孤零零的守着几个井场,道路设卡,眼看着食物逐渐断供,四区的同志与井场上的职工电话约好,相向而行,在设卡处“接头”,彼此交换物品,保证了现场工人的食品供应。作业区经理李佃福今年初新官上任,没想到一场疫情将他直接关进了工区,他与在场的职工一样,一面抗疫,一面组织生产。没想到这一关,就把李佃福关了半年,成为采油一厂在外工作最长的中层领导。(刘良)

 

 

■短评

疫情坚守见真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用在疫情防控下的采油一厂红河、泾河的两个油田的职工再合适不过。他们在疫情防控中,舍小家顾大家,让生产在平稳中运行。

疫情期间,两个油田的职工,走的回不来,没有走的回不去,在现场的人手紧张得拉不开拴。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现场坚守的员工不是闹情绪,讲条件,而是主动作为,担负起过去从来没有担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了,可以化解来自外部的不利影响。人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没有态度就无法将很好地业务发挥出来。当前企业在逆境中前进的时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职工的精神面貌。采油一厂的职工逆境中不掉链子,敢于争胜,展示了他们作为企业主人翁的高尚思想境界。这样的思想境界,相信他们不是一时得来的。(刘良)

信息来源: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