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工人住宿看改革发展的成果

记得参加工作那一年,也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告别了父母、亲朋好友,坐上了火车前往单位报到。共计3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经过几次倒车,用了十五个小时的时间到了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单位。经过短暂的培训,我们一同参加工作的五人被分到了正在山东菏泽施工的石油钻井队,抱着对新单位的美好幻想,又经过两天的汽车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远处看去,只见一片芦席棚,那就是我们的宿舍。由于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石油工人还是非常自豪的,住的虽然简陋,但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钻井队的生活区全部是由竹竿搭成的芦席棚围成的四合院,一个班十几个人住一大间,职工就睡在大通铺上,屋子中间有一个火炉以便冬季取暖之用。条件虽然简陋,但我们没有一个人觉得艰苦,大家住在一起有说有笑,精神面貌非常好,室内物品摆放有序,干净、整洁,如同军营一般。遇到搬家,个人物品往箱子里一放,统一由大卡车运往新的工地。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野外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1980年,我们的房屋就由芦席棚变成了帐篷,比起芦席棚,简直就如同一步登天了,每个帐篷住四到五个人,保温采光都是芦席棚所不能比的,而且还拆装方便可重复使用。

1983年,我们又迎来了新型的车厢式活动房,这也是在全大队首批配备的活动房。从保温、隔音、采光、各种功能都是帐篷所无法相比的。夏天有电风扇,冬天可以接暖气,衣柜书桌一应俱全。特别是搬家时吊车直接吊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我们个人的箱子从此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改革开放短短五年时间,我们的住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经历了芦席棚、帐篷、车厢式活动房,条件越来越好。

后来由于工作调整,我离开了野外一线,回到了机关工作,直到30年后的2013年,我再次来到野外一线的钻井队,可以这样说吧,住房条件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看到的活动房外观更加美观,内部设施更加齐全,风扇换成了空调,配备了开水房、洗衣房、洗澡房、洗漱房、卫生间等。在有些地区,还配备了沙漠公寓。有专门的服务员为大家服务。有的野外职工还住上了固定的楼房,完全实行宾馆式管理。职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都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且我们也坚信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一定会走下去,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陈丽丽)

信息来源: 
2018-12-27